棉袍在身/何申

主页 > 发表园地 > 何申专栏 >

棉袍在身/何申


棉袍在身
何申 
 
  作家朋友在海南有房子,多次邀我去那儿过冬,我从未去过。我喜欢北方的冬天,喜欢冬装在身的造形与感觉。
  插队时,村里上岁数的老人身着旧棉袍,鼓囊囊一群聚在墙根儿晒老爷儿〔阳光〕抽旱烟,磨叨口粮指标低。驻村贫宣队开忆苦思甜会,队长大舌头喊:社员同志们鸡〔知〕足吧,在比斗〔旧〕社会还斗社会的时候,几〔只〕有孔老饿〔二〕秦始皇,才穿得起这老厚的年〔棉〕袍。我嘴欠说:报告队长,那时棉花还没传进中国。队长说:胡唚!年花年花,打有过年就有年花,外国人过年吗?
  我心想反正他也不知道,说我背给你听: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朝以前,中国只有用蚕丝纺的丝绵和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所以,那时只有带丝旁的‘绵’字,而没有带木旁的‘棉’字……
  队长说不过我,大怒,举拳高呼:打倒说年花是外来的吃〔知〕青!社员们猝不提防紧忙跟着举拳:打倒年花……吃青!
  后来有一段我的外号就叫“年花吃青”。
  其实我还真不是有意和他过不去,地理老师上课讲过,棉花确从外国传来——宋末元初,关陕闽广首获〔棉花〕其利,盖此物出于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也。从字意上看,绵即丝绵,没有棉花时,为御寒,衣内里铺丝绵的叫“襺”,音“简” ,即丝绵衣服,这是富人的冬装;而一般人穿的则是内铺麻丝或旧丝绵的,称之为“袍”。再往前,没丝棉时穿什么?也有记载:富人“衣轻裘”,即狐、貂等毛皮。贫人冬则着“羊裘”,即羊皮祆。说来得感谢朱元璋,是他用强制方法,使棉花种植在全国推广开来。这应与他年少困苦寒冬挨冻有关,纵然自已身为皇帝重襺衣裘易得,但想想百姓披裹羊皮,终是不如棉袍在身。
  棉袍在身,平民福音。在我记忆中,父亲冬季先着黑布棉袍,扎腰带,侧开怀,每每从怀里掏出个烧饼,还热呼,我就高兴地蹦起来。后来他改大黑棉祅了,以方便蹬自行车上下班,怀里装不了烧饼了。1966年我家日子艰难,有天母亲拿出卷皮筒子,说你爸有病,你去当了吧。国难出大将,家困出闯子,我二话没说夹着就奔委托店。店里人多说你小孩挤嘛?我说挤嘛?当东西!老店长问你当嘛,我把皮筒往高柜台上一放,打开来,他脸色就变:那是张雪白的绒毛不长不短的羊羔皮,细软柔美,赏心悦目,由不得脱口而出:正宗口外麦穗!众人议论——这是嘛时候,一个十多岁的孩了敢一人出来当皮货,胆子也太大了……老店长忙摆手又瞅瞅窗外问:大人呢?答:出不来。他叹口气说:六十,卖不?卖!钱到手,他又说:快回家哪都别去。就这六十元,让我家挺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后来我才明白,“麦穗”是羔皮中的极品,一般轻易不出手。即便平民偶有之,也不敢享用于身。只求一棉袍,求一安稳,是人们身在乱世时的企盼之心。
  而一旦棉袍在身,又难免奢望于心。我年轻时曾非常羡慕人家穿的草绿色军大衣,然军需用品,难得一求。成家后花不少布票棉花票做件黑棉大衣,圆鼓隆冬像棉袍,挺好的小伙,穿上像车老板,但我还是喜欢。1981年冬我买12寸松下电视,带上所有钱到南营子五金商店去买,还差二十元,实在没法,我去二市场旧货商店,脱了大衣卖了,才把电视背回家。没有了大衣的冬季,我和家人天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看女排,看《加里森敢死队》,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春意,一点也不觉得冷。
  1984年冬,我咬牙花36元〔时月工资43.5元〕买了一件浅绿色大棉祅,说是棉袄,实际是晴纶棉,方块鼓包,轻且暖和。35年过去,现仍在岗,已洗成墨绿色,薄皱破旧,在屋里干活穿着方便。有一天出去忘了换,把邻居吓一跳,说您老要是缺棉祅我家可有。我笑了,说这是我的传家宝。现今我的棉祅已有若干,多年前冬天去蓝岛还干过一件乐事:见一新样式棉袄不错,穿〔试〕上后交钱就走人,转年天冷换装才想起:头年脱下的棉祅忘了拿回来,那是半新的!心疼不已。
  小区内有了捐衣箱,我把一些穿不着棉祆放进去。但那件墨绿老棉袄我不捐,我还要穿,穿了如棉袍在身,让我前事不忘,宁气安神,放眼华夏,盛世华章,欢乐舒心。


  古人的冬衣
  棉花在早前,一直都是当作观赏植物被种植。
  宋元以前无棉花织物,那么古人以何御寒?
  富人“衣轻裘”,即狐、貂等毛皮。
  《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冬则羊裘”,即羊皮袄。”
  《说文》:“以絮曰襺,以缊为袍。”
  即冬衣里铺丝绵的叫襺,铺麻丝或旧丝绵的叫袍。
  《诗经》有“与子同袍”句。丝绵穿脏了要漂洗,如帮助过韩信的“漂母”即以此为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