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芳、任永刚三人团结抗日骨干任宗山、任宗学、孙长瑞、韩二炮等组成“七人生产互助组”带头回“无人区”春耕,不幸被捕、被杀害。为表彰他们,抗日政府命名张家坟为“七烈营”,并为他们七位烈士竖立“不屈不挠”纪念碑一座。宽城大汉沟村党员王彩章多次深入敌穴,千方百计为抗日队伍搜集或购置地图、望远镜、药品、办公用具等紧缺物品,仅尚存的转接物品收条即有50张之多。承德县范营村的党员范顺,毁家纾难参加抗日。1943年夏,组织上通知他敌人要搞“集家”,要他设法储存一些粮食,他立即动手挖山洞储上10多石粮食,而一家人却靠糠菜度日。敌人“集家”开始后,他把老母亲和儿子送入“人圈”,自己则坚持在“无人区”进行斗争。他两次被铺,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但就是不说出藏粮之地。三区队和游击队来到时,他毫不犹豫地把粮食送给了抗日队伍。
“无人区”斗争中的政权建设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各抗日联合县委、县政府(办事处)都积极进行了基层政权建设。在白热化的“集家”斗争中,山区根据地的基层政权组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941年以前的村级抗日政权实行的是“办事员和武装班长制度”,大多是“两面政权”。1941年下半年大规模实施“集家并村”后,为适应形势变化,在“无人区”里,所有的“两面村”都转化为抗日的“一面村”。随后,又在各根据地分片建立中心村,下设若干个行政村,分别领导若干个居民点。在中心村和行政村用“豆选法”选举出村长、副村长和委员,组成抗日村政委员会。
据1944年11月冀热边区关于行政区划的统计,承兴密联合县5个区辖有271个村,蓟遵兴联合县8个区辖有428个村,迁青联合县6个区辖有275个村,承兴密联合县7个区辖有459个村,这些村都建立或改选了村抗日政权。
在“无人区”斗争中,各地都十分注重“两面政权”建设工作,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两面政权”负责人。在兴隆县八卦岭一带,“万警尉”的故事有口皆碑。“万警尉”,名叫万全,是草场村的党支部书记,草场建成“人圈”后,他当上了“伪甲长”,后因应付敌人做得好被日伪当局提升为“警尉”。他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做抗日工作,筹粮筹款、递送情报、掩护伤员、护送干部,巧妙应付敌人,贡献很大。兴隆县大洼村的甲长张朋是“甲长”,同时也是抗日政府的办事员,他家是抗日堡垒户,进“人圈”开展工作的抗日人员经常吃住在他家。丰滦密四合堂的部落长是抗日村长,附近21个“人圈”都有秘密抗日组织,大甸子等9座“人圈”完全掌握在抗日政权手中。
据统计,到1944年底,伪兴隆县及其周边225个“人圈”中,20%由日伪绝对控制转化为“两面政权”,60%可进行秘密抗日活动。
“无人区”斗争中民兵武装建设 各抗日联合县适应“无人区”斗争的特殊环境,突出地抓了民兵武装建设工作。县设武装部、区设大队部、各中心村设中队部、各村设分队或民兵班,形成了完备的民兵组织体系。据兴隆县统计,在雾灵山、狗背岭、五指山几块根据地里,在2.3万多群众中民兵自卫队员即有6000多人。今宽城一县仅1944年一年间,从“人圈”逃出的青年即有200多人参加了民兵武装或八路军游击队。
在“无人区”斗争中,各地民兵配合部队、游击队,辗转游击,灵活对敌,英勇作战,一次次粉碎敌人的“扫荡”进攻,还创造出“喊哨联防制”、“麻雀战”、“地雷战”等作战经验;涌现出兴隆“英雄洞”、“五虎地雷组”等民兵战斗集体,涌现出丰滦密联合县大庄科民兵中队长岳坦等民兵英雄。
“无人区”斗争中英勇不屈的人民群众 在残酷的“无人区”斗争中,各地都建立起青年救国会(报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仅今宽城一县即先后建立救国会(报国会)71个,有成员3000余人。各群众组织在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青年救国会(报国会)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或组织起来支援八路军、游击队的军事行动;妇救会做军鞋、缝军衣,支前支战,护理伤员;儿童团组织少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