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抗日斗争史话 (节选)/高思文

主页 > 发表园地 > 承德史话 >

承德抗日斗争史话 (节选)/高思文


调集10个讨伐队、3000余人对宽城境内,特别是都山周围、王厂沟、老亮子、塌山、清河口一带进行“梳篦”式大“扫荡”。这里“人圈”外的群众由各区委组织起近万人开展了“大破交”斗争,挖公路、割电线,一夜之间破毁公路180公里。仅王厂沟一个村的20余名青年报国会员即割电线100余捆;亮甲台村王彩章一人割电线119公斤。这种“砍大腿”、“摘耳朵”式的“大破交”,使敌人的交通、通讯陷于瘫痪,从而给敌人“扫荡”设下了障碍,支持了“人圈”内群众的斗争。1943年初,驻青龙日军500余人率领多股“讨伐队”再次对宽城进行大“扫荡”,企图摧毁“无人区”和游击区。都山北部亮甲台、车道子一带坚持“人圈”外斗争、号称“梁山一百单八将”的108名民兵,利用人熟地熟的条件,靠土制手雷、手榴弹等武器,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热南战役”,支援了“无人区”群众的反“扫荡”斗争。
承平联合县工委和县委领导群众进行了反“集家”斗争,开始时是采取“对着干”的策略,即动员群众不拆房、不进“人圈”,日伪强行修“人圈”则“磨洋工”,或者白天修、晚上拆。1943年6月,工委、办事处、三区队联合会议后,改变了斗争策略,决定不再拆“人圈”,而改为除留少数抗日积极分子坚持“人圈”斗争外,其余群众搬进“人圈”,由安排进“人圈”的党员、积极分子组织开展“人圈”内斗争。结果,上千人坚持在“无人区”,大部分群众进了“人圈”。十一道河子正北沟村村长赵芳接受坚持“无人区”斗争任务后,住山洞、宿砬棚,筹军粮、送情报,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43年5月日伪在光头山地区进行大“扫荡”时,疯狂“铲青”,承平宁联合县工委及所属相关区委领导群众开展了“保青”斗争。在粉碎敌人“扫荡”阴谋的同时,也取得了“保青”斗争的胜利。
“无人区”的党组织建设  各级党组织积极有效地领导了“无人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在日伪推行“无人区化”政策、制造“无人区”期间,在承德境内及其边缘区设立的兴滦丰、滦昌怀、迁遵兴、平密兴、丰滦密、迁青平、承平宁、承青遵、蓟遵兴、承兴密、迁遵青、青平、承兴、迁卢青等14个抗日联合县工委和县委在各自的辖区内,领导着109个区(中心区)委和892个党支部,组织抗日群众与日伪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兴隆、滦平两个县是日伪推行“无人区化”的重点县份,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设在境内的承兴密、丰滦密等联合县委坚持与群众战斗在一起。1943年至1944年间,日伪在长城内外连续发动无数次大“扫荡”,“无人区”斗争进入最困难时期。此间,迁遵兴联合县委坚持与五指山区抗日群众战斗在一起。大年初一,县委书记宋诚也与干部群众一起度过。1943年冬,敌人纠集重兵“围剿”十二区,区委书记刘冠军(丁春生)以染病之身,坚持与群众一起战斗。
在对敌斗争十分严酷的形势下,承兴密、丰滦密联合县委始终未放松党的建设。到1942年春季以后,反“集家”斗争白热化,许多党员牺牲,一部分变质,同时在斗争中也涌现出一大批骨干分子迫切要求入党。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两个县及时整顿了党组织,发展了新党员。丰滦密联合县各区(中心区)原有的168名党员重新登记64名,另发展新党员32名,恢复和重建党支部17个。到1943年底,兴隆县雾灵山、狗背岭、五指山几块根据地中,共建起89个党支部,党员总数由原来的100名发展到600多名。这些党支部在“无人区”斗争中多数成为对敌斗争的坚强战斗堡垒,多数党员在斗争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兴隆成功村党支部组织委员、18岁的付春在日伪大“扫荡”中,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掩护群众转移脱险。1944年1月21日,当掩护60余名群众安全转移被敌包围时,他毅然拉响手榴弹,壮烈献身。小黄崖村党员夏级第为保护记有埋藏公粮地点的小本子,在被日伪军包围时,纵身跳下悬崖,负伤脱险后受到了上级表彰。1942年3月,丰滦密联合县张家坟中心村副村长、共产党员任宗玉与党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