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主》?——生命有痕——读海笛小说《青春无主》

主页 > 发表园地 > 文学评论 >

《青春无主》?——生命有痕——读海笛小说《青春无主》


        作为林区子女,我对知青题材作品,向来比较关注。因为对于我来说,那是童年一段快乐记忆。很小的时候,亲眼看到父亲作为场长接待过下乡知青,搞欢迎茶话会。知青们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地即兴表演各种节目。会后,我们小孩子有了糖吃。以后,知青又教过我最初启蒙的小学1-3年级。    我的博客里,先后有一些包括上海版纳荒草在内的知青博友,互动往来,不知疲倦。
       承德知青,以时任市长傅贵武为代表的出版了一本知青自述文集《归忆青春》,我阅后淌下泪水。
      去年初,梁晓声的《知青》电视剧开播后,遭到网民强烈炮轰,我亦写文毫不客气添弹。在这期间,我在博客上认识了海笛先生,不久,他就给我邮寄来一本书——《青春无主》。
        一看到那暗红色的封面、封底,白色浮雕似的书名,神圣、肃穆、庄严涌上心头,我禁不住翻看起来。这一发不可收拾。 
        《青春无主》描写的是当年成都知青下放到西昌地区会理县(属原西康省的辖区)的真实故事。故事以主人公成都知青文笛16岁——21岁知青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和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者用自身亲历的事件,一个个小故事、小人物,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大题材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我,父亲被关押牛棚的16岁书生“文笛”,豪侠仗义又小偷小摸,油嘴滑舌的知青伙伴“滚龙”,健壮善良的妇女主任“干妈”,“三哥”和“三姐”的悲壮恋爱,恋上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师,回城无望,策划偷枪去“金三角”.....等等等等,这一干小人物和围绕知青岁月发生的一系列或悲壮或荒唐,或可笑或欣慰的故事,引人警醒,发人深思。读罢,令人心潮起伏,澎湃不已。
        我用一天一晚读完这本书,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浮躁时代,在这虚华文坛,这样打动读者的作品实在太少了。
        这本书好,好就好在“真”,贵在“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历史。“纯”,作者始终用一颗不掺和媚俗功利的心态看待和书写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可以说,这才是距我们并不久远的知青历史的再现。相反,梁晓声们,噤口了,汗颜了。尽管他可以为此赚得“盆满钵满”,但良心的天平早已高高翘到天上。
        人物真实。书中所写的知青、公社干部、妇女主任、乡村教师、村姑、农村社员、铁路工人、城市小市民、红卫兵、“群专”队员等,既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又有鲜明的个性。作品塑造了文笛、滚龙、干妈、秀玲、秋菊、玉子娃、三哥、麻风病人、王静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演绎出当时的“底层人物”可敬、可爱、可笑、可厌、可恨、可悲、可怜的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
        事件真实。 作品所所描写的故事情景、所记述的矛盾冲突,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却又符合情理之中,让人读后不得不信服它的真实性。只有深深地根植于生活,才能把事实和艺术有机地结合,使真实浸透了人的真情实感,使事实更打动人心、更震撼人心。
        历史背景真实。作者没有刻意迎合小众“口味”,歌功颂德。而是带着平和的心态,用一个个真实可信的事件,剥茧抽丝般的让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呈现谎言、欺骗、荒谬、苦涩、颠覆又不乏温情、善良、扶危济困等人性的光泽。而“我”,在这不知不觉中成长了,健壮了,解脱了。这也预示着我们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摆脱了那段“黑色记忆”。
        纯——心灵的纯净。这也是我最欣赏作者的重要一点。莫言在瑞典的讲话中有重要一点是强调文学艺术是超脱于政治之上的一门独立艺术。我很赞赏这句话。一部作品,如果“打狗看主人”的话,那就失却了生命的本真。而这正是写作者有没有“脊梁”和“骨头”的重要依据,有没有历史责任感的重要见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考量写作者是为“媚俗”写作,还是为“良心”写作。而人民大众就是最好的评论家。
        一部好的作品是要流芳千古的,像司马迁的《史记》。一部歪曲历史的“野传”是要遭唾骂的。由此,我联想到当下银屏,戏说成风,抗战剧情雷人,男留情种,女要脱光。全然不顾观众的眼球和感受,只为迎合低俗趣味。而“文笛”的恋爱仅限于有限的书信和思想的单相思,这很符合当时的情境。
        好的文学作品,是震撼心灵,会改变人生观的。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并不能掩饰心灵的空虚可怜。当整个社会深陷声色犬马,肉光欲海,女人沦为玩物的时候,这个民族也就很危险了。可贵的是,在这个浮躁虚糜的时代,还有很多如海笛先生这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呼喊,在抗争,在说话。
       《青春无主》?——生命有痕。灵魂有依。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