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袍八年
于广达 译
本书著者是已故日本医学博士伊藤幸雄。书中记述了他“二战”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而穿解放军棉袍、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八年经历。书的内容广泛,可以说是一幅时代的风俗通卷。
译著序言
我一边阅读伊藤幸雄博士所著《綿袍八年》的中文译稿《棉袍八年——我的冀热辽日记(1945-1953)》,一边回忆六十多年前“冀东军区卫生学校”和“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分校”时期的经历。尘封已久的往事犹如“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一幕幕生动再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我们曾转战冀察热辽(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四省之简称)大地,为建立新中国奉献了青春。
一些“二战”后被我军接收的日本医学专家也曾在“医大四分校”(今“承德医学院”前身)任教,教师中就有伊藤幸雄博士。伊藤老师为我们“军医二期”学生讲授过《内科诊断学》。他教书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深入浅出,讲课效果显著,深受学员好评。他不单学识渊博,而且工作积极,吃苦耐劳,在缺医少药的艰苦时期,能够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自制硫磺软膏、骨炭末、脱脂棉等,为救治万千伤病员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四八年在王爷府时有二百多学员患上急性传染病“回归热”,伊藤博士研制的“红汞注射液”有奇效,学员无一例死亡。
坦率地讲,对一个被接收的日本医学专家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伊藤博士能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经受锻炼,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的确令人十分感佩!
从整体上看,日记体的《棉袍八年》可以说是伊藤版的宋代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美】埃德加·斯诺之《西行漫记》。尽管全书显得有些“冗杂”,或者说像是“流水帐”,但不妨把它看做一部“小百科全书”,当成一幅特定时代、地域的风俗画卷。任何人随意翻开一页便可以获得有趣的知识。真乃“开卷有益”也。
伊藤幸雄博士辞世已有三十余年,算来,如今该当一百一十四岁了。恩师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回忆录”若干年后会有中译本出版,会为中日文化交流增光添彩吧?尤其是,若知当年游动于荒山僻壤的“中国医大四分校”现已发展、壮大成为一座堂堂的高等学府“承德医学院”,也一定会倍感欣慰、引以为荣吧?
衷心感谢伊藤老师留给我们的这本珍贵的时代记录!
祝愿母校“承德医学院”蒸蒸日上、前程似锦!
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
赵长伶
2011、3、14
序 言
序 言
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身为旧南满铁道株式会社锦州医院院长的我迎来了战争结束。九月一日,驻扎在义县的苏军【1】开进锦州市,解除了日军的武装。尔后,苏军转移到奉天【2】,中共八路军来到了锦州。锦州医院在战争结束后也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直继续为患者看病。因为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医院不关门的话,就多多少少会让日本人感到心里踏实。”战争结束,我想,这回该和平了。但是,我们的期待一下子破灭,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和国民党中央军间的内战又开始了。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央军从山海关向锦州的八路军开始进攻。这时,八路军避开与中央军的正面交锋,向北票方向转移。八路军中医务人员少,他们便要求我们援助,一同转移。这样,在锦州医院的医护人员中,有六十多名作为八路军的医务人员而被留用。于是,身着八路军服的八年的生活开始了。《棉袍八年——我的冀热辽日记(1945-1953)》这本书便是我那些年月的记录。
所谓“棉袍”,是指中国人常穿的絮有棉花的大衣。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棉袍给我们身体保了暖,对于被留用的人来说,棉袍是一件难以忘怀的、苦中带有一点甜味的纪念品吧!
伊藤幸雄
目 录
译著序言
序言
目录
前言1
一、 从北票出发,到北山嘴子(1945-1946) 1
二、 从北山嘴子到承德(1946)15
三、 从承德到龙井关(1946)29
四、 从龙井关到太平寨(1946-1947)41
五、 穿行于太平寨近郊(1947)58
六、 从太平寨到韩庄(1947-1948)67
七、 在马兰峪(1948)78
八、 从马兰峪去破城【3】(1948)79
九、 从破城出发,又返回破城(1948)89
十、 从破城去木杖村(1948)96
十一、 从木杖村去王爷府(1948)105
十二、 从王爷府绕行胡素台【4】(1948)111
十三、 从胡素台到锦州(1948-1949)125
十四、 从锦州经天津、北京到承德(1949)136
十五、 承德杂感(1949-1953)140
十六、 附图174
后 记189
部分地名190
译者注释191
译著跋文195
译者后记196
附录(照片与短文各一)197
谨将本书献给那些战后八年与我一起被中国接收的、旧南满铁道株式会社锦州医院的同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