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不是一个谢字了得/王舜

主页 > 书序书评 >

师恩,不是一个谢字了得/王舜


师恩,不是一个谢字了得
——写在方老师《八十问诗》出版之际
王舜
 
  人的一生要有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所经历的老师要以十为单位计算,而每一位老师都会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方文德老师是我的恩师,对于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直怀着敬仰之情在仰视着他,直至他82岁的今天《八十问诗》出版之际。盘点一下花甲之年的我,如果身上有一点儿可称道的东西,那里面都有方老师的影子。
幸遇恩师
  文革期间的教育是什么个样子,同龄人都十分清楚。
  今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校长在致词中将“鸿鹄”一词中的“鹄”字念错,校长在网上发文致歉。他坦诚地说,自己文字功底的确不好,因为上中小学时,教育几乎停滞了,自己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校长说的是实话,那个年代的教育的确是那样。我与校长同龄,处在同一个年代。但是,我庆幸遇到了方文德老师。
  方老师那时三十多岁,风华正茂,他教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使用的是河北省编的地方教材。在“不完整”“不系统”的教育环境中,方老师所教授的语文却是完整的、系统的。教材不足部分,方老师补充了大量教材以外的内容。比如当代诗歌,刘章的《牧羊曲》,我就是在方老师的课堂上学到的。那时每天1~2节语文课,方老师从来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说不上就不上,或者上课也是糊弄。方老师的课每一节都经过精心准备的,每一节课都认认真真地上,加之他那高品位的讲授,自己满满的“一桶水”,轻而易举地给我们舀出“一瓢”,使得上课学习简直是一种享受。
  那时的作文课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每周必上,单周写,双周讲评,每次课都是连续上两节。作文的形式、内容都由老师设计。形式多样,各种体裁都练习写,不像现在这样,只是围绕高考作“八股文”。我的作文常常被方老师拿到班上讲评。
  有一次,方老师布置了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我写的是《找李勤》。写这篇作文,我动了脑筋,采用了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文章从头到尾也没有让主人公李勤露面,而是通过“我”的“找”,借助别人的嘴把李勤的相貌以及他一天之中从这村又到那村的勤奋工作精神表现出来。方老师批改作文时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很委婉地问我:“写这篇作文,你看啥书来吗?”我当时没有完全明白方老师问我这话的意思,不假思索地说:“没有。”因为我家里穷得除了课本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书籍可读,只有一本小人书,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用卖废品的钱自己给自己买的。方老师也没有多问就让我回来了。回到教室我才纳过闷来,原来方老师对我这篇作文产生了怀疑,他要核实一下这篇作文是自己构思的,还是借鉴了别人。我当时感到很委屈。到作文讲评时,方老师又让我在班上朗读了作文,他作了讲评。看来方老师还是信任我的。这篇作文至今记忆犹新。
  我如今能写一点儿东西,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就是方老师的语文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
  幸遇恩师,感谢恩师。
人生导航
  高中时,方老师不但教我们语文,还是我们的班主任。现在回忆起来,方老师真的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老师,他从来没有忘记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育人”,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在教他的学生如何做人。而作为班主任,他不是只管管生活纪律,而是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至今不能忘记的是高中时的毕业教育。临近毕业,方老师前后召开了几个不同主题的班会。比如,如何做一名有理想的青年;如何扎根农村,同农民打成一片;如何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何走出校门,报效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等。我把受教育后的一腔热血写成一首打油诗,写在了笔记本上。《思恩》:万担水土促出芽,阳光雨露哺育大。如今春到红花放,看你结出什么瓜?!方老师批阅日记时见了,把诗拿到全班上讨论,要求人人发言,人人回答“看你结出什么瓜?”30多年后,我与同学从喜库聊天,他还能记起此事,并熟练地背诵这首打油诗。可见,方老师的毕业教育多么深入人心。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说句心里话,我如果没有中学这段经历,我的人生观也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几岁的时候失去双亲,生活上吃了不少苦头,受到了不少不公正待遇,致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少阴影。这样的人生经历很容易造成思想偏激,不能够正视社会,很难形成《思恩》那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时期,我得到了学校和方老师的足够的重视。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当班长,每个学期都会得到奖状,还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到县城参加了“隆化县教育战线一先双优表彰大会”。在这样的重视与鞭策下,我更加努力学习,加强道德修养。
  高中毕业,我怀着一颗热心和雄心走向社会。村干部、公社干部、教师、地委(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人大人事委副主任、主任,一路走来,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坚持做一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努力践行自己回报社会的诺言。业余时间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写作、摄影、研究承德地域文化成了我自觉的责任。回顾40多年的工作及社会经历,不敢说贡献有多大,但敢说此生无愧于心。这样的人生源于良好的人生起点,源于正确的人生航向。感谢恩师的人生导航。
人生楷模
  几十年的人生路上,我一直把方老师当作我的人生楷模,敬仰着、学习着……
  人的一辈子,其实是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做人,方老师称得上是君子;做事,方老师称得上是专家,教育专家。做人做事,方老师都做到了极致,称得上典范。
  限于篇幅,远的不说,就让我们打开《八十问诗》体会一下方老师的君子风范。
  首篇28首诗词,名为时代篇,实为政治抒情。读来,每一首诗词都能感受到方老师跳动的脉搏,都能体会到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就说第一首《颂歌献给党》吧,用了400言长调来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绝非一般的应景,而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吐露。虽然如此,耄耋之年的作者还在鞭策自己:“今后需要加强政治修养,勇于社会担当。”
  如果说时代篇是方老师爱国情怀的真实体现,那么人物篇则是方老师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此篇38首诗词礼赞了38位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有毛泽东、孙中山到董存瑞等伟人、英雄,有历史名人和家乡志士仁人,还有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诗人眼里的“人物”,完全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人民大众立场上的正能量人物。为什么要写他们呢?为的是“使人不忘历史,不忘先人,用他们的精神和品质鼓舞后人”。
  家乡篇69首诗词则是方老师爱国情怀的具体化。一个人如果只爱国而不爱家,那他的爱是空中楼阁,不可能存在。“我是隆化人,不能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家乡巨变……无法克制歌颂家乡的欲望。”多么感人的肺腑之言!
  那64首旅游篇,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祖国优秀文化的歌颂,同样是方老师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言志篇、抒情篇中的79首诗作,所抒发的不是个人的小情小调,而是着眼于“诗化人生”“教化兴邦”大格局、大主题的大作,言真意挚,寓教于诗。
  悼念篇,着墨不多,只有13首,但精辟、深邃。让我们看到了方老师的另一面:君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君子首先是有血有肉的男儿。
  这样的老师,作为他的学生能不敬仰吗!能不学习吗!
  在《八十问诗》出版之际,方老师嘱我写篇序。老师的信任不可推辞,但写序,万万不能,太造次了!写评?更不妥!只好说说发生在与恩师之间的那些点滴片段。文不达意,不成体统,权当又一次荣幸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生作文吧!
2018年夏于顺诚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