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心灵之花
——读冯富的《五吟集》
姚崇实
冰肌玉骨的梅花在北方开放了!旱地上长出了亭亭玉立的荷花!读罢冯富先生的《五吟集》,我脑中竟产生了这样奇怪的想象!这是因为,冯富是学建筑、搞建筑的老专家,并担任领导职务,多年以来一直工作繁忙,但他竟写出众多五彩缤纷的优美诗篇!这不能不使人多少有些惊诧!
《五吟集》中的作品大多数为传统诗词,也有一小部分新体自由诗,二者有着相似的特点。这里着重谈他的传统诗词。
诗歌是从人类心底流出的美妙音乐,是由人类情感生发的绚丽花朵。先秦《尚书》云:“诗言志,歌咏言。”汉代《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晋人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唐人白居易《与元九书》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诗以性情为主,《三百篇》亦只是性情。”清人吴雷发《说诗菅蒯》云:“诗本性情,固不可强,亦不必强。”这些论述都说明,诗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发泄。冯富的诗歌就是如此。他的诗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抒发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人格的追求,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都是有感而发之作,都是自然流露之篇,篇篇有内容,句句有情思,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文字游戏,没有单纯追求形式的雕饰与堆砌,这是十分可贵的。
冯富的思想感情都是结合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他能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创造出诗歌的形象美和意境美。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不是直接议论、直接抒情,这正是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区别,正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根本区别,正是以科学方式认识世界和以审美方式认识世界的根本区别。诗歌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诗歌篇幅短小,必须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必须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必须具有意境、韵味、诗意,必须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要求诗歌必须用某种形象来象征、暗示某种生活状态和某种思想感情。这是中外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所一致肯定的。西方诗人强调想象,主张象征,中国古代诗人主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证明这一点。当然,在诗歌中,不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抒情、直接议论,但要和写景或叙事结合起来。冯富的诗歌就是如此。他的诗尽管有时也有直接抒情、直接议论,但总的来看,篇篇都有写景或叙事,每篇都要通过写景或叙事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因此具有形象性,具有诗的意境或韵味。如《无题》:“无端风云起,香断翠亦残。弯月斩秋水,浊酒驱露寒。深埋心中泪,难拨知音弦。愁肠何时了,流年有春天。”此诗有景有事,从而构成一系列的形象,表达了强烈深沉复杂的感情,引人联想和想象,耐人咀嚼和品味,富有诗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善于写景状物,生动鲜明,形象优美。这是冯富诗歌的一个明显特点。《游茅荆坝》云:“驱车茅荆坝,登临敖包峰。苍岩松挺拔,大地树葱茏。飞鸟遨山岳,闲云挂碧空。幽谷汇溪水,彩蝶醉花丛。百卉织锦绣,万籁唱心声。烟霞漫林海,天外落照红。”这首诗描写了茅荆坝的自然风光,其中有远望,有近观;有仰视,有俯瞰;有色彩,有声音;有静态,有动态,写的生气勃勃,鲜明如画,美不胜收,使人神往,如临其境,无限陶醉。《颂九龙蟠杨树》中写道:“树干衍根茎,深埋地下藏。苍老三枝干,品字展四方。枝围粗又阔,大男抱不住。九条虬枝酷,形似九龙舞。竖弯龙身展,横曲龙头伸。俯探欲归海,上扬吞浮云。”这里用白描、比喻、衬托、夸张等表现手法,尽情渲染,化静为动,把老杨树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似飞似舞,气势非凡,使读者感到跃然纸上,如在目前,脑海中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需要指出的是,冯富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在写景状物中寄托某种感情和感悟。这就深化了艺术形象,拓展了艺术空间,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境界或意境。《游茅荆坝》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颂九龙蟠杨树》歌颂了“意志坚如铁”的美好人格,表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前者借景抒情,后者托物言志,都寄寓着某种深刻的意蕴,使人能够看到象外之象,悟出言外之意,诗的意境就产生了。
自然流畅,善用赋体,不刻意雕琢藻饰,也是冯富诗歌的一个特点。冯富是一位感情丰富细腻的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件,大自然中的各种美妙景色,往往引起他的各种感情和感悟,这些感情和感悟或强烈或深沉,不吐不快,于是自然发而为诗歌,如小溪潺潺而流,似大江奔腾直下。他专注于感情和感悟的抒发与宣泄,不过于考虑用什么表现手法,不刻意雕琢和藻饰,常用赋体即直接描写,于是形成自然流畅的风格。如《柳河口咏春》云:“承秦路上行,柳河口岸停。环望崇山岭,岚霭隐朦胧。堤边绿杨柳,笑迎巡河风。群鸭嘻流水,河畔草如坪。坡上梨花雪,坳中映山红。微风轻拂面,蜂蝶追落英。人勤田地秀,百姓盼年丰。喜颂春光好,色艳春愈浓。”此诗信口成吟,全用赋体,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当然,冯富的诗歌也经常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是只用赋体,而是也有比兴,也有比喻、夸张、比拟等等;也不是完全不要雕琢和藻饰,而是也有推敲和锤炼,但这些表现手法都是自然形成的,这些雕琢和藻饰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而不是抛弃内容而片面追求形式的那种。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学既要有真实深刻的内容,又要有优美精致的形式;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美,不能忘却内容的真实深刻,片面追求表现手法的繁复奇特,片面追求语言的精致华美;表现手法的繁复奇特和语言的精致华美不能伤害作品的自然,因为自然美是最高的美。刘勰《文心雕龙》提倡“自然会妙”,反对“润色取美”;锺嵘《诗品》主张“自然英旨”,反对“伤其真美’;后人推崇“极炼如不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都是这个道理。
冯富的传统诗词不拘格律,采用新韵,体现了创新精神。社会不断发展,文学也不断发展,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不断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旧体诗词原有的格律显然已不必过于拘泥,人们完全可以突破旧体诗词的原有格律创作具有传统特色的诗词,只要保持中华诗词的声韵美、音乐美即可。唐朝以后的诗人大量创作多种形式的古风和自度曲,今人又提倡并创作新古风、度词和新词,都说明旧体诗词的原有格律是可以突破的。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音也是不断发展的,今音与古音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古人认为押韵的,今人读来已不感到押韵。因此,今人写作旧体诗词,不必非用旧韵不可。在普及普通话的今天,写旧体诗词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即可。由隋至明,历代韵书的注音分部都有变化,古人写诗用韵也代有变化,明清不同于唐宋,唐宋不同于六朝,六朝不同于先秦,我们为什么非抱着旧韵不放呢?多年以来,传统诗词领域的创新呼声越来越高。我认为,突破旧体诗词原有的格律,采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是传统诗词创新首先要做到的。冯富的传统诗词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证明了这一点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文学发展的趋势,是传统诗词发展的趋势。
冯富的新体自由诗也有其传统诗词的某些特点,如有真情实感,自然流畅等,但更加挥洒自由,直率奔放。
前面说过,读冯富的诗歌,似乎看到梅花在北方开放,似乎看到荷花在旱地上生长。这种现象奇怪而又不奇怪。因为,无论做什么职业,都可以有诗情,都可以有诗艺,当然这很难得。但在传统诗词领域,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今写作传统诗词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几乎包括各种职业的人,这显示了中华诗词的无限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愿这样的梅花越开越多,愿这样的荷花越开越盛!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中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2016年3月28日写毕
(作者为中华诗词创新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承德市传统文化学会会长,承德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