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绽奇葩
——崔万民先生编著的《围场民族文化》读后札记
王 坤
民族文化绽奇葩,姹紫嫣红喜万家。
国粹弘扬薪火旺,逢春老树发新芽。
这首打油诗是笔者仔细拜读崔老编著的《围场民族文化》一书后的感受,对此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并表达由衷的赞誉之情。
与崔老相识已有3个春秋,我们结缘于政协会上,同为政协文史研究员,每逢会议研讨中,他博才多学,知识渊博,且对围场历史文化更是了如指掌,讲起来是旁征博引,条条是道,有理有据,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令人敬慕。他花了万余元买了大量历史民俗、文学书籍,业余时间反复阅读研摩,并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日记堆了一大摞,做到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矢知不渝,可谓是“喜上书山寻瑰宝,畅游学海觅珍珠”。“一日不读书,心源如枯井”。这就是崔老酷爱读书的感受,他像蜜蜂采花粉酿蜜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吮知识的阳光雨露。虽然他仅为高小文化,但由于不断的“充电”,为写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崔老退休前当过多年自治县民委主任并兼任宗教局局长,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于是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研究围场历史及民族文化,满族、蒙古族习俗等,并不断挖掘木兰围场文化遗迹和民间文化艺术,积累了大量详实的资料。为了填补围场民族文化的空白,他萌发了编著《围场民族文化》的念头,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辛勤耕耘,终于在今年金风送爽、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使《围场民族文化》印刷出版。对围场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对于了解围场历史民族宗教及民间传统文化,提供了一部难得的工具书,为促进自治县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献了一份厚礼,并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书记述了围场历史沿革与少数民族历史和现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木兰围场文化遗迹,木兰传说故事、风俗、围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及管理机构等。特别是详实的记述了剪纸、皮影、花会、珍珠球、萨满舞、打尜、踢毽子、农民棋等60多项民间文化体育及民间雅趣项目等。该书具有融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特点。
一、历史性强,是一部历史工具书。该书对围场的少数民族历史和现状,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及七十二围情况都进行了细致记述,可谓是一份难得的历史资料,确实珍贵,真正发挥了史书“存史、资政、励人”的作用,特别是对“乌兰布通之战”、“七溪会盟”、“乾隆接见渥巴锡”、“康熙帝废太子允礽”等重大历史事件均进行了真实的记述,同时还叙述了“满族历史衍变”、“满族八旗制度”等,作者还将所经历的筹建自治县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同时也反映出作者为筹建自治县做出突出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这种爱岗敬业、热爱家乡的精神令人钦佩。
二、知识性强,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该书对围场历史知识、民俗特征、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及民间文化艺术等均有所涉猎,知识丰富,可读性强。特别是对围场的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人口、衍变情况、国家民族政策、改建自治县均叙述的一清二楚,同时对围场的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围场土语等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并且对围场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礼仪民俗、姓氏文化和谱书、民间禁忌等民族传统文化均记录于书里。通过阅读可了解到诸如:竹板落子、摔跤、攫大秤、拔大葱、拉大锯等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
三、趣味性强,引人入胜,雅趣盎然。木兰围场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康熙、乾隆、大学士纪晓岚、和珅等在此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因而编写者精选了《乾隆盛赞细鳞鱼》、《乾隆赞美待皇汤》、《伊似娘娘种荔枝》、《太平地的由来》、《夜祭》等11篇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厚,情节紧凑,令人感动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特别是在《太平地的由来》这篇民间传说中,有文学中的悬念,故事感人,跌荡起伏,环环相扣,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既弘扬了正气,又交代了“太平地”的由来,可谓一举两得,妙不可言,效果最佳。为读者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快餐。
通览全书,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篇章语句太长,应精炼通顺些,一些内容层次还应修改推敲,有的字、标点还要斟酌,这只是白壁微暇。
愿耄耋之年的崔老笔耕不辍,健康长寿,再有大作问世。
注: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围场政协文史研究员,《河北日报》特约通讯员。
201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