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满蒙民俗风情漫录》序言/郑晓东

主页 > 书序书评 >

《承德满蒙民俗风情漫录》序言/郑晓东


《承德满蒙民俗风情漫录》序言
写在前边的话
郑晓东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看,只有汉、满、蒙三个民族做过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民族交替执政的元朝、明朝(自明成祖起)、清朝都在离承德只有二百四十多公里的北京建都;满、蒙这两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与承德有着密切联系,他们的先民在承德这块热土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发展足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承德先后设立了青龙(后划归秦皇岛市)、丰宁、宽城三个满族自治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目前,承德辖区内有满族一百三十多万人,蒙古族十多万人。
(一)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史称“蒙兀室韦”。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该部大部西迁,逐渐与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后代融合。1206年,蒙古部族的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从此蒙古地区诸部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忽必烈称帝后,建立起统一全国的元朝。明灭元后,蒙古族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西部为瓦剌部的漠西蒙古。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喇沁(永谢布)六部。明末,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入清以后,瓦剌部漠西蒙古被称为准噶尔,雄跨西北,实力很强,对清政府造成很大威胁。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用了70多年时间,彻底打败了准噶尔,使广袤的蒙藏边疆地区得以稳定,国家得以真正统一。
从历史资料看,在元朝时,蒙古族察哈尔部、喀喇沁部和阿鲁科尔沁部就在承德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当时围场、丰宁、隆化、滦平、承德等县及现在的承德市区归元上都路兴州和大宁路松山州管辖,平泉、宽城归辽阳行省大宁路管辖。曾被忽必烈尊为国师的大轮禅师在现在的双桥区鸡冠山下兴建了大灵峰寺,在此讲经说法,并留下了《五指山大灵峰禅寺大轮禅师铭碑》。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把承德一带让给蒙古兀良哈诺音卫管辖,后成为察哈尔和喀喇沁两部的游牧区。清朝康熙帝在接受蒙古喀喇沁、翁牛特等部首领敬献的牧场设立木兰围场后,即让阿鲁科尔沁罗郡王额驸色楞、固山额驸巴特玛等蒙古王公担任总领围场事务。随着从北京到木兰围场沿途行宫的建设,在派驻满洲八旗官兵的同时,也派蒙古八旗官兵驻防承德各地。现今承德的蒙古族有相当一部分是清朝驻防的蒙古八旗官兵后裔。
(二)
满族史称“诸申”,直系先民为明代“女真”,往上可溯至隋唐时代的靺鞨、北朝的勿吉、汉代的挹娄、周代的肃慎(以上均为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女真”之称出现于唐末五代。12世纪,女真人起兵反抗辽国,建立金国政权,后灭辽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金代,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绝大多数人融于汉族之中,而留住在今黑龙江依兰一带的女真人和分布在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女真各部则逐渐演化,16世纪末17世纪初,努尔哈赤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将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为共同体,1635年正式改“诸申”(女真)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
据史料记载,满族先民在辽代就踏上了承德这块土地,公元七世纪末,满族先民曾经建立过渤海国,后于公元926年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许多渤海国人被迁到了承德(当时属于契丹领地),在今天的平泉县五十家子乡和滦平县红旗乡一带从事造车和采矿冶炼。公元十一世纪末,女真人在完颜阿骨达的领导下建立金国并打败辽国。金国时,女真人在承德留下了很多遗迹,包括兴隆县梓木林子村萧仲恭墓葬、神山县(今平泉县一带)和兴化县(今隆化县)等行政区划遗址、金界壕等古迹,还有陷泉(今隆化县七家镇境内)之战、五指山(今双桥区鸡冠山)之战等古战场遗迹。
明末,皇太极在屡战屡胜后,当时的漠南蒙古各部也投降了后金,包括占据今丰宁、围场、隆化、滦平的蒙古察哈尔部,占据今平泉、宽城、建昌、建平、宁城、喀左、喀喇沁旗的蒙古喀喇沁部。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称帝后,满族开始上升为统治民族,尤其是占领北京入主中原后,满族与承德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以后,高度重视北方边疆问题,着手处理北方蒙古各部及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事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中国北方蒙古各部的管理。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北巡塞外,经古北口到喀喇河屯(今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驻跸。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出喜峰口,经宽城、平泉一带进入今围场塞罕坝上一带考察地势,沿用辽、金、清等王朝的围场旧制,在喀喇沁和翁牛特等部落游牧地设置了“习武绥远”的木兰围场。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在出巡途中到达热河上营时,认为这是一块“北控蒙古,南拱神京”的战略要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下旨在热河上营肇建热河行宫,后改为避暑山庄。从避暑山庄肇建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一百五十八年中,清朝先后有四位皇帝每年从北京到避暑山庄理政或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大典,其中康乾二帝几乎每年都有半年多时间在避暑山庄等地处理朝政特别是北方及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事宜,使热河(雍正帝改名为承德)成为清朝又一个政治中心,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国北部边疆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在此期间,由于满族官员和八旗官兵在热河(承德)驻扎增多,也由于朝廷实施“广垦储粮”方针,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奖励在长城以北开垦荒地,不少满族人从东北等地来此垦荒,所以在承德的满族人口有了很大增长。
(三)
我对民族发展史没有研究,应市旅游局米学俭局长之邀,只好根据以往读书所得,粗略地写了以上这些内容,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因内容所限,也没有涉及承德更久远的历史。我相信,多了解一些民族历史知识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承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激发起我们热爱承德、建设承德的自豪感。
 
(作者系政协承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