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平师》序言
——哽在喉头的涌动
王 舜
——哽在喉头的涌动
王 舜
一提起平师就有一种涌动,像潮水,像热浪,从心底涌向喉头。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是《我与平师》所有作者、撰稿人的共同感受,是数以万计的平师人的共同感受!
1948年9月,热河省立第四中学成立,这是河北平泉师范的“生日”,比新中国的生日还早一年。1949年,学校开始筹办简师班。1955年9月,位于平泉镇西坝村的新校区开始启用。1956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北平泉师范”。从此,“平师”这个名字便响彻燕塞大地,“塞北明珠”“教师摇篮”等等桂冠便渐渐地戴在了她的头上;一级级一届届莘莘学子便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平师虽然只是个中专,但她是多少青年人的梦想。那时农村孩子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升高中、考大学,而是上平师。因为进入它的大门,就可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可以端上“铁饭碗”,就可以“光光宗耀祖”。考平师比考高中难得太多了。平师,门槛很高;平师,名气很大。平时的学子不仅是教育界的骨干,也是其他行业的栋梁。平师,在承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60年后的2008年,它却归属了承德民族师范学院,“平师”不复存在。我们不去想这是不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只想,不管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夭折”,总之“母校”没了,数以万计学子的“母亲”走了……
失去“母亲”是一种什么滋味?2008年5月16日,高仁信老师组织平师师生聚会(大家都十分清楚这次聚会的特殊意义),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把哽在喉头的“涌动”化作《难忘平师》。我在台前含泪朗诵,台下泪水洗面。我所表达的是平师学子的心声,是平师人的心声!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呀,有谁能说得清楚?
把这种“滋味”吐出来吧,吐出来集在一起,作为对“母亲”的永久纪念——这便是我们编辑《我与平师》的初衷。
果然,征稿启事一发出,便再一次触动了平师人隐痛的神经。一篇篇饱含着对“母亲”怀念的作品通过网络传到了“编辑部”。
“平师,我的母校!平师,我社会生活的起点!”
“平师,我心灵的港湾!”
“平师,我魂牵梦绕的所在。平师,我无限眷恋的地方。”
“难忘平师,平师引我们耕种日月;难忘平师,平师让我们梦绕魂牵。”
“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留恋,太多的不舍,只化作一句话:平师是我心中的丰碑!”
“如今,平师虽然不在了,但平师会永远铭记在我心间。”
这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都是对老师、同学的怀念,都是对“母亲”的无限眷恋。
章文魁师兄《我那一条棉毯》的故事,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冀兴隆校长说:“往事并不如烟。”
……
一件件作品,是一个个心潮的“涌动”。我们把这些“涌动”分为三编,起名为“平师那份情”“平师那些人”“平师那些事”。这就是《我与平师》!
也许,我们的“涌动”除了真挚的一面外,不免还有些狭隘,那么,就让我们用高仁信老师的话豁达一下吧!
“无需悲伤,不用慨叹,有形的平师虽已不在,不朽的丰碑早以矗立在人们心田。功在燕赵大地,誉满紫塞山川。”“河流汇入大海,可以托起万吨航船!”
就让这话给我们以慰藉,鼓舞我们走向新的彼岸!
2011年12月18日